方歌:泻白散清泻,止咳止咳之功效

2023-09-05 00:01:26 浏览

【方松】薤白桑皮地骨皮,粳米甘草助肺气,清泻肺热平喘,治疗肺热喘咳。

泻柏散,中药方剂名称。 作为清热剂,具有清脏热、清肺热、止咳平喘的功效。 主治肺热喘喘咳嗽。 气喘咳嗽,皮肤蒸热,尤以黄昏为甚,舌红苔黄,脉细。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早期小儿麻疹、肺炎或支气管炎等肺郁火盛所致的病症。

中文名

薤白粉

功能

清肺热、止咳平喘

出席

肺热、喘息、咳嗽

分类

清热剂——清脏热

来源

《儿科药品证书直接判定》

歌曲公式

泻白桑皮、磨骨皮,粳米甘草去胃气,清肺热,止咳平喘,治疗肺热咳嗽哮喘。

作品

桑皮、地骨皮、粳米、甘草。

剂量

地骨皮30克,桑白皮(炒)30克,甘草(烤)3克。

用法

将药锉末,加粳米少许,水二小杯,煎七分钟,食前服。 现代用法:水煎服。

功能

清肺热,止咳平喘。

出席

肺热,喘咳。 气喘咳嗽,皮肤蒸热,尤以黄昏为甚,舌红苔黄,脉细。

方毅

肺气宣发不足,火热郁肺所致,治疗以清肺止咳平喘为主。 方中肺气不宣,故有喘咳; 肺与皮毛相合,肺热在皮毛中蒸发,所以皮肤蒸热(轻按时有热感,但若长时间不按,则为皮毛所致)。热和阴)。 方中桑白皮性甘寒,入肺经,清肺热,止咳平喘,为君药。 地骨皮味甘寒,清肺降火,为臣药。 粳米、烤甘草养胃和心,为辅助药物。

兼容特性

清中有滋养,泻中有滋养。 既不是清肺实热治标,也不是滋阴润肺治本,而是清肺郁火解郁热。

使用

此方用于肺热气喘、咳嗽证。 临床应用中,辨证要点为喘咳、皮肤蒸热,尤以午后为甚,舌红苔黄,脉数。

加法、减法和减法

肺经热盛者,可加黄芩、知母等,增强清肺热的功效; 对于干热咳嗽的人,可以加瓜蒌皮、贝母等润肺止咳。 阴虚潮热者,加银柴胡。 、龟板滋阴退热; 若热伤阴津,热口渴,加花粉、芦根清热生津。

忌讳

风寒咳嗽、肺虚哮喘不宜使用。

笔记

随附的

葶苈大枣泻肺汤

作品

葶苈子、大枣。

剂量

葶苈子9克,大枣4枚。

用法

药用大枣,水三升,取二升,去大枣及内葶苈子,煮沸一升,即服。

功能

具有清肺行水、降气平喘的作用。

出席

因痰积导致呼吸、咳嗽、胸闷。

各方之间的身份识别

葶苈大枣泻肺汤和薤白散都有泻肺的功效,但薤白散是针对肺火,而本方是针对肺痰。

重要文献摘要

①王子杰在《江雪园古方选注》卷中说:“肺气本辛,辛解以饱其欲,故欲补者谓之补,而欲补则谓之补”。若云仍舒,则有平肺之功。桑皮甘草,气薄,不燥不僵,虽泻,不伤娇脏……《精》云:肺苦而气逆,苦食快泄,故与地骨皮合阴阳之苦,逐阴火,解虚热,安神。肺气……上用大米、甘草、桑葚、骨皮,清肺平喘。”

②《医方考》:肺火气短者,此方为主。 肺内苦气逆,故气满; 上焦有火,故气短。 所谓此丹溪气盛,就是火。 桑皮性味甘辛,甘能固元气之虚,辛能宣肺气实; 若用磨骨净肾,则实净其子。 若补甘草健脾,母亦虚则补虚。 此云若真或假,则正气虚,邪气实。 又曰:地骨皮之轻,可使之入肺。 生甘草性平,能使气清,故称薤白。 [1]

③《古方选注》:肺气本辛,以辛泻之,以饱其欲。 所以如果它想称为补品,但还是腹泻的话,它就有宁肺的作用。 桑皮和甘草均气薄,不燥不僵,虽泻下,但不伤娇嫩脏腑。 《经》曰苦逆肺气,速食苦气以泄之。 但肺虚气逆,不适合秦、廉、志、白等重苦重寒者。 因此,地骨皮的苦味具有祛阴火、解虚热、平肺气的作用。 上面放甘草、粳米、桑葚、骨皮,清肺平喘。

[2][3]

参考

[1]吴昆. 《药方检验》.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7年8月

[2] 邓中嘉. 《方剂学》.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9月

[3]王昂. 《汤宋诀》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07年9月